“教育老兵”冒雨探访邾城四小

“教育老兵”冒雨探访邾城四小

新洲区邾城四小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学校现有学生2086人,留守学生达1681人,占到学生总数的80%以上。学生每周五天在校吃住学,吃饭天天有肉,每周有汤,住有空调、热水,还有生活老师贴身照顾。

对这所学校,家长们交口称赞,在这里,孩子们吃得安全,住得舒心,学得到位,玩得快乐 ,并且“好而不贵”,每月收费300余元。

连日来,本报关于“武汉市留守儿童第一校”的报道,引发我市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关注。

众人热议邾城四小

一条特色之路 值得推广学习

市政法委副书记汪厚川:建议新洲把留守儿童教育作为品牌抓。

昨日,市政法委副书记汪厚川,在新洲区委副书记耿洪山,区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陈卫东,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朱癸斌,区教育局局长杨志勇等陪同下来到新洲区邾城四小进行了调研。

汪厚川说,这几日《武汉晚报》关于邾城四小的报道他都看了,感到很振奋,所以特意赶到学校来看看,做一个调研。“社会管理创新实质就是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邾城四小是教育之区结出的硕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之路,经过检验,符合中国农村教育特色,具有广泛的推行意义,可看可学。”

他建议新洲认真总结,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品牌抓,以四小为典范来推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靳雁: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都应向邾城四小学习。

2月21日,本报关于新洲邾城四小的报道引起了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靳雁高度重视。靳雁指出: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应尽职责,邾城四小关注细节、关爱学生,用爱与责任打造了留守儿童的家园、乐园、学园,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好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都应向邾城四小学习,让全市2万余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新洲区教育局局长杨志勇:邾城四小为促进教育公平,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探索出一条既独具特色、又富有成效的寄宿制办学之路。

邾城四小为促进教育公平,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探索出一条既独具特色、又富有成效的寄宿制办学之路,是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学生造福的办学典范。没有更多资金支持,没有更多师资补充,没有更多装备提供,他们善于调动发挥干部职工的饱满激情,善于从生活这座富矿中挖掘教育资源,善于从抓实琐碎小事中放大教育的力量,是优化资源管理、扩大办学效益的典范。

邾城街向东小学校长徐莲花:邾城四小的成功经验一直是全区农村小学寄宿制发展的榜样。

2月21日,新洲区召开全区小学规范管理与特色创建工作座谈会,《武汉晚报》对邾城四小的报道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认同,邾城四小的办学经验成为讨论的热点。邾城街向东小学校长徐莲花说:“事实上,邾城四小的成功经验一直是全区农村小学寄宿制发展的榜样,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精到细微的作风,在全区小学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报道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四小经验、推进特色发展的信心。”

团市委学校与志愿者工作部负责人周洁:价廉而质优的邾城四小模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在外打拼的家长放心,值得推广。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都面临着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等突出问题,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其安全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价廉而质优的邾城四小模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在外打拼的家长放心,值得推广。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副教授袁方成:“留守儿童第一校”是外出务工家长们“用脚投票”来为子女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的结果。

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的袁方成副教授是在网上看到本报关于邾城四小的相关报道的。他曾在2004年调研湖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状况,2006年至2007年受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就河南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改革蹲点调研一年。对于留守儿童这一话题,他有更深的理解。

他说:“看了新洲区邾城四小的报道,感叹颇多。邾城四小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进得来、住得下、吃得好、学得棒’,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值得高度肯定。而名额堪比‘专家号’,则从一方面反映了外出务工家长们‘用脚投票’来为子女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的急迫心情,另一方面则更反映出当前为留守儿童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

记者 周锐 见习记者 拱岩颜

通讯员 邹永宁 吴耀武 陶火应

2月21日上午9时,新洲下起了毛毛细雨,邾城四小来了一位端着相机的“特殊访客”。他就是汉网资深网友“草山翁”。

“草山翁”真名万学凯,是新洲电大的一名退休老教师,今年73岁了。他在汉网中将自己此行定义为“一个教育老兵的寻访。”

“一早看到了晚报关于邾城四小的报道,很震惊!所以想去看一看。”据万老师介绍,他和邾城四小曾有过一些渊源,学校有些老师曾经还是他的学生。

“这原是城东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都有限,招生都很困难。记得有一次迎检,学校还借过我种的花营造氛围。后来,听说学校办起了寄宿制,各界反响不错。”

一番实地求证之后,万老师充满喜悦:“五六年没来过了,现在学校变化真大, 学校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学校的硬件、软件全变了。”

万老师告诉记者,因为下雨,他只拍了一些学校的场景。下一步,他会在晴天拍一些学校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内容放在网上。

“邾城四小值得宣传,作为一个教育老兵,我也有责任来推一推。”热心快肠的万老师说。

本报诚邀读者下周同访邾城四小

万学凯用镜头记录下邾城四小,并发到网上。

本报讯(记者 周锐)真有这么好的“留守儿童学校”吗?连日来,本报关于“武汉留守儿童第一校”—— 邾城四小的报道,让很多热心教育,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的读者欣喜之余,又难免有些不敢相信。

下周,本报和市教育局在邀请相关方面人士组团到邾城四小探访的同时,也诚挚邀请热心教育,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的读者一同前往,眼见为实。

有意参与共同探访的读者,请发短信至13995526996,入围者将收到短信以告知具体考察时间和集合地点。

《留守儿童第一校》报道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