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抗战胜利90周年将至。彼时,年轻一代是否会因多出一天的假期而欢呼雀跃?抑或是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喧嚣,淡忘长安街上曾经碾过的历史车轮?这个问题,如同十年前那场全民纪念活动留下的回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回荡。
回望2015年,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铁流滚滚,震撼人心,与写字楼里键盘敲击的日常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同一年的9月3日,中国上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一切的起源,是5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一则红色通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月3日全国放假一天!编号为“国发明电〔2015〕1号”的通知,迅速成为当年最热门的“神秘代码”,引爆网络。 这份通知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为全国人民参与纪念活动提供了机会,更巧妙地将9月3日(周四)放假、9月4日(周五)调休、9月6日(周日)补班,拼凑成一个三天的小长假,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这不仅是第一次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设立全国性假期,也创造了历史。提前近四个月的宣布,让学校得以调整课表,企业得以调整排班,旅行社更是迅速推出了“阅兵观礼”主题旅游线路。 9月3日当天,长安街上,1.2万名官兵组成的受阅方阵威武雄壮地走过,50多位将军亲自领队,其中博士将军4人,硕士将军29人,创造了新中国阅兵史上的佳话。 举国欢庆,家家户户观看直播,街道上挂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这突如其来的假期,使纪念活动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历史课堂。
然而,十年后的2025年,景象已大相径庭。2024年11月发布的《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通知》中,春节8天,国庆中秋合并8天,劳动节5天……9月3日,却悄无声息地缺席了。新实施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虽然增加了全体公民的假期,春节和劳动节分别多放一天,但并未涵盖9月3日。这是因为国家纪念日放假的“逢十原则”——2015年是70周年,而2025年为80周年,非整数纪念年份通常不安排全国假期。
2025年的假期安排,是升级版的放假体系。春节除夕起放假8天,国庆自10月1日起放7天,劳动节增至5天,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消化”了新增的两天的假期额度。此外,修订后的《放假办法》第七条规定:法定节假日调休后,“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对公众休息权的精细化保障,也弱化了增设临时假期的必要性。
虽然2025年9月3日放假的可能性极低,但仍有一些“幸运儿”。盐城工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将学生暑假延长至9月3日,这与十年前的全民放假形成了鲜明对比。
若要参照2015年的经验,若2025年有类似安排,则最迟应在5月中旬发布官方通知。然而,截至6月下旬,官方渠道仍未发布相关信息,悬念已基本揭晓。
尽管如此,公众对假期的期待从未停止。在社交平台上,“求复制2015年假期”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既体现了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额外休息日的渴望。
拉起行李箱走出宿舍的盐城工学院学生们,不会想到,他们离开学校的9月3日,曾是父辈记忆中万人空巷的纪念日;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刷着“多放一天假”的年轻人,或许从未翻看过2015年阅兵的影像资料。 这十年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假期安排上,更反映出社会变迁与时代记忆的传承与消逝。 未来,历史的记忆将如何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